忻州家风,久远厚重,葳蕤弥香,是忻州人民从古至今每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教育历代忻州人成家立世最珍贵的“私塾”教材,是忻州民间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涵养忻州人民精神、人格、处事方式以及匡正社会风气、提升社会正能量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
史料记载,忻州大约在新石器时代(距今1.4万年)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彰显出原始先民的智慧,体现着黄河文明的精髓。随着新石器时代结束,忻州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民在这块热土耕耘生活,发展壮大,不断传递着绵延久长、值得缅怀和记忆的家风家教。这些家风家教,涵养着忻州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至今闪烁着历史沉淀的光辉。
忻州家风和忻州文化一样,贯穿在了忻州史志、民间传说、家谱族谱、碑文等多个方面;而忻州家风正是从这多个方面展现了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永恒的魅力。
忻州地域广阔,交通便利,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历代忻州人民就是以农为生,繁衍发展,可以说“勤于稼穑”是忻州人民的立身之本,也是忻州每一个家庭和家族的立世之本,无论在什么艰苦条件下,这个立身之本、立世之本不能丢;同时先辈还要求子孙们:“占晴课雨,播种固不可失时”“栉风沐雨,莫辞耕作之劳”。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一定要勤于稼穑,这样才能生存!否则就会“信嘴吃倒泰山”,生活不下去。元好问在为其三叔元升写的墓铭中这样说道:“公闲居乡里,郁郁不得志,然日课家人力田治生……”(《承奉河南元公墓铭》元好问全集第607页)就说明耕作在家教中的重要性。
这是忻州家风家教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古至今,由于忻州处在省城太原去北京的南北交汇的路口,是古代中原农耕文化和塞外游牧文化的结合地,战争频发,人民深受其难,村与村之间,乡与乡之间,只有加强团结才有可能抵御外来侵略,将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因此乡(村)人、邻居有时甚至比远房亲戚还要重要,也正因为如此,忻州从古至今就有“好亲不如近邻”的谚语,教育家族成员一定要“睦乡邻”,与邻居为善,“一个和邻居都不能相处的人,还能在社会上立足、成事?”家长们从小就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久而久之,导致忻州人即使对做错事的邻居,有时也不去指责,“隔壁邻域的,不好意思说”,概括了全部。
从读书的本身意义讲,可以明理达义,提升才智;再加之封建社会开科取士的影响(我们现在也是承袭古代的“开科取士”,只不过与古代有很多不同),忻州人对读书看的比什么都重要,认为只有读书考中进士,金榜题名,才是人一生最高的抱负和追求,忻州人在这一点上超过对物质经济的追求。在明代,礼部主事李时勉给户部左侍郎姜涛(明代廉吏,忻州人)所撰写的碑文中这样称赞姜涛:“公性敏慧,自幼辄知以读书为事”,仅仅两句话就交代了廉吏姜涛青少年时代的生活。需要说明的是,在忻州像这样写的碑铭比比皆是,什么“公自幼耕读传家”、什么“嗜学不辍”等等,不一而足。
祖先是我们的前身,我们是祖先的延续。可以说对祖先敬畏尊崇、孝敬,在忻州每代人心目中都根深蒂固,言行毕至。如在每年的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已摆的祭祀素折上为逝去的先祖上香,表示怀念;都要在早上或中午吃饭之前把饭菜夹一点提前放置摆放在先祖灵位的素折前,让祖先先“吃”一口,以示尊敬祖先;在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和“十年一”(即每年的十月初一,忻州民间称“十年一”)对祖先上坟祭祀,家家户户如此,并且很多时候,是家长亲自去做,让自己的孩子跟着也做,以此引导教育子孙。对那些不敬祖先、不孝敬前辈的,会引来家族及社会的不齿。
忻州先祖要求后人无论读书还是生活,无论耕田从医,还是经商学艺,不要用心不专,动机不纯,一定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教育后人只有这样才能把所专研学习的东西学好,学精,从而服务社会。金代户部侍郎杨慥给诗人元好问父亲元德明撰写的墓志铭中这样介绍:“自幼读书,世俗鄙事,终其身不挂口。”这里强调的就是元氏先人读书的专一,显然古人是以“务本业”为荣。
忻州俗话说“多条朋友多条路”,又说“近朱者赤”,“傍好人成好人,傍赖人成赖人”。傍好人成好人你会生活得更好,傍赖人成赖人,你会很快倒霉。先祖要求后代子女,一定要广泛接交社会能人贤才,在许多对忻州名人介绍的碑铭里,都有“弱冠游痒”的字眼,表明忻州先辈名人在青少年时代读书期间广交外地学子的情况;同时要求后辈要谨慎交友,不和游手好闲、狐朋狗友之辈为伍。就是直到现在,家人教育孩子时,对这一点都强调得十分明显。
在忻州,记载一个人的不良主要表现在嫖、赌、毒、酗这四个方面,忻州俗话说“这个人飞嫖急赌,还叫个人呢”,特别是在不少祖传的家谱中,先祖对于赌博更是深恶痛绝,规定后代子女若要赌博,被长辈发现必断其手指。忻州《姜氏族谱》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在忻州,不少家族内力戒家人与家人、家人与外人发生纷争,以无讼为贵;若发生也一定要对对方“礼让三分”,争取事件协商处理CC石器时代-石器时代我们的家,他家一起来爱护她。,和气解决。忻州谚语常有“忍让为高”、“退一步海阔天空”之说。对此,忻州光绪年间知州方戊昌特编《劝息讼歌》,强调“易经垂训,讼则终凶。”要忻州人“和睦乡党,樽酒劝酬。无诈无虞,何愁何尤。”还说“如能忍让,豁愤解仇。胜不可恃,利不可谋。”(见忻州直隶志612页)这说明忻州先人对“争讼”解决的见解,可以说“戒争讼”是忻州先辈对后代子孙的善意规劝,是先辈生活经验的总结,忻州后人应牢牢铭记。
忻州从古至今所形成的这些家教家风,在忻州社会的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忻州产生孕育伟大历史人物奠定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基础。三国时美女貂蝉就是在家父的言传身教影响下,从小知礼懂义,有勇有情,乃至在最后成功助大司徒王允力除奸雄董卓,为东汉社稷立下不世之功;金元之际诗人、历史学家元好问从小“听先父民政”,重视读书,淹贯百家,用心专一,长大后考中进士,任河南南阳县、镇平县县令,勤政为民,终成一代文豪;明代忻州姜涛祖父商农并举,生活比较富裕,但“凡遇俭岁,及乡里贫乏,必赈贷之,或不能偿还,则焚其劵。是以德之”。这是其“睦乡邻”家风的最好体现。也正因为如此,姜涛长大做官后,才有“勤政为民,体恤危困”的优秀品德,从而成为明代著名廉吏。如此等等。从历史上看,忻州从金元开始直到清代末期有明确记载的考中进士的就有近40多人,可谓英才辈出。忻州真不愧有“文跻九原,雅出秀容”之美誉。在古代家墅私有化的时代,能有这么多饱学之士出现,这不能不说是良好家教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