凫山文化:一种值得复活的文化记忆

2017-10-18 0:56 怀念石器时代 石器lol

  在邾鲁文化圈内,今天较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山仅有峄山。尼山因孔子出生地而出名,除夫子洞尼山书院外,没有多少历史文化遗存;梁山在宋代因梁山好汉而知名。其他一些风景名胜就算不上“历史文化名山”了。但今天的鲁南地区,依然有一片山脉,可以被称为“历史文化名山”,这座山,就是位于微山湖北岸、济宁西南,与峄山遥相呼应的“凫山”及其山系。

  由凫山(自然山体系列的组群)及其周围邻近区域范围主要包括邹城市的看庄镇、石墙镇、太平镇、郭里镇;滕州的界河镇、大坞镇、滨湖镇;微山的两城镇、马坡镇、鲁桥镇、南阳镇等两市一县交界处的山前、山后台地和冲击平原。得天时、顺地利、享人和的凫山,具有文化构成的全部要素,产生了光辉灿烂的人类历史文化现象,笔者概括为“凫山文化”。

  凫山文化具有原生性与根源性、多元性与包容性、继承性与创新性。凫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源文化和根文化,加强对凫山文化的研究,将对我们更好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凫山属泰沂山脉中段西侧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丘陵山地,东西走向,长约30余公里,由多列南北纵向排列的低山丘陵与山间谷地组成,远望若水上之凫,群峰衔,络绎不绝。相传伏羲女娲滚磨成亲、画八卦于此山,所以,就叫伏山。又名“八卦山”。中国古代最早记述凫山的文字出现在《诗经》里的鲁颂篇,继“泰山岩岩”和“奄有龟蒙”之后,则言:“保有凫绎”,即指此山(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莫不率从,鲁侯之功!保有凫绎,遂荒徐宅。)。将凫山与泰山、蒙山、龟山、峄山一并称为鲁国五大名山。由此伏山又叫凫山。凫山周围有众多的河流环绕,泗河、沂河、白马河、界河均环绕在其周围,流向均为自东向西,并在凫山西端转向南流,进入淮河流域。

  凫山物华天宝,地杰人灵,秀丽,秀美,神奇,神浑,是伏羲、女娲、少昊、颛顼、虞舜、盘古氏、有巢氏、蚩尤、仓颉、后羿等中华始祖的主要活动地带,处处彰显着中华文化的辉煌。始祖文化、东夷文化、伏羲文化、龙山文化等在这里都可以寻根溯源。

  凫山是中华始祖的发祥之地之一,是一座文化大山。凫山左依沂沭河,右挽洙泗汶济,面向浩瀚的微山湖。她西牵中原文化、东、北挽海岱文化、南揽徐淮文化,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融合、发展、升华,风气兼南北,语言融东西,具有多元、创新、开放、包容的品格,是中华民族的源文化和根文化。

  凫山上有伏羲画八封处,所以凫山又有八卦山的称法。附近有女娲炼石台,光伏羲墓就有两处。一处在凫山东北,另一处在东北,另一处在独山以北。后来独山以北的“双墓谷堆”被认作伏羲帝后墓,经发掘其一,证明是西晋刘宝墓。

  古籍记载下来的伏羲传说,其主要“事迹”是创制了一种象征方法的记事符号———八卦,其次是结网罟教民渔猎。但在这里流传的却侧重了他始立人伦的一面。一切故事和由故事产生的风俗习惯,莫不与人类的繁衍有关。传说他是人类的始祖。像基督教《圣经》中的亚当、夏娃一样。但他和他的配偶女娲氏却不像《圣经》中一样,是上帝用黄土造的一男一女。汉民族的先民们重人事而对上帝的想象不太丰富。中国的上帝因为有多神存在,所以不须事必躬亲,自己动手和泥操作。满可以发挥一下大家的力量。这里传说的伏羲女祸是由天神所生的一对亲兄妹。那里的情况也与《圣经?创世纪》上一样,有一次洪水灭世,茫茫大水把他们兄妹二人隔在两个山头上。他们与水中的巨鳌、大龟还有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山上留下了“石”、“老龙沟”等景观。按这与《淮南子?览冥训》上所记女娲“积芦灰以湮”,“断鳌足以立四极”不能无关。他们互相都知道对方的存在,并且还应和着唱歌:“东凫山,西凫山,天连水来水连天。多咱哭到黄水干,黄水干了立人烟……”黄水终于干了,他们聚在一处。为了繁衍后代,伏羲要和他的妹妹女娲结为夫妇。但是他们却不希望后代们继续这种近亲缘的结合。于是就采取了一个奇特的占卜方法,实际上是对后代的限制办法,就是“滚磨成亲”。伏羲在东山,女娲在西山,两人相对着各把一扇石磨滚下来,两磨合在一起了,表示可以结为夫妇。合磨的地点在村庄以南,那片地的名字便叫“老磨台”。既然有这传说,便应当有附会的石磨存在。但是询问老人,谁也不记得也未曾听说那么两扇石磨。那片地方是一片山间谷地,石磨也许淤沉泥底了吧?这一传说反映了初民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反映了族内婚向族外婚的过渡。

  按伏羲女娲传说反映的历史时代,当是旧石器过渡的时代,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时代。这与附近所发现的古文化遗存又是合榫的。代表旧石器时期的北辛文化遗址在其南,代表大汶口文化全过程并迭压山东龙山文化的野店遗址在其北,都不过一、二十公里或近百里。在这周围一带,旧、新石器时代的大大小小的文化遗址不下一、二十处。表明在原始时代漫长的时期内,有先民在这个范围内生息繁衍。这一带应是东夷族人聚居的地方。而伏羲正是传说中东夷族人的领袖。他所代表的部族是以龙(鱼或其他水族)为图腾崇拜的部族。又与凫山地貌和“黄水干了立人烟”的传说符合。在郭里附近出土的汉画像石刻有一块“伏羲女娲”图,都是人首鱼身,说明还是当神话传说表现的,还没有把他们“人化”和“历史化”。

  总之,历史记载、有文字记载的传说、仍在民间流传的传说、以及地下发掘的文物资料证明,无不吻合。伏羲女娲传说所代表的那一阶段的原始人类,比较集中地生活在这一带。唐朝司马贞《补史记?三皇记》称伏羲都陈。假定伏羲实有其人,都陈也确有其事。但是“都陈”并不一定说他的事迹都在陈,死后也不一定葬陈。与这里的传说并无牾。

  伏羲作为东夷族的领袖,风姓四小国的始祖,在他的“领土”上有庙祀三处。除凫山羲皇庙创建最早、规制最大以外,以南在滕州的染山有一处,以北在邹县南关有一处,都较凫山羲皇庙创建最早、规制最大以外,以南在滕州的染山有一处,以北在邹县南关有一处,都较凫山的小。

  东汉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独尊儒学的大环境下,凫山一带的儒学和经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思想、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山阳地区亦渐文教昌明,形成了人才辈出的良好态势。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玄学的崛起为契机,文化领域逐步形成儒、道、佛三足鼎立的局面。凫山一带不仅在文学、玄学、医学等方面都产生了丰硕的成果,而且诞生了王粲、王弼、张湛、王叔和等大师级的人物,创造出了璀璨的文化,而凫山脚下刘宝墓的发现,则以确凿的地下资料证明凫山一带文化科技事业兴旺发达的历史。

  王弼的祖父王凯是王粲的族兄;外祖父刘表,是荆州经学的领袖,长于易学。蔡邕是东汉著名的藏书家,十分赏识王粲的才学,后来将毕生藏书送给了王粲。而王 凯的儿子王业,过继到王粲家,这些藏书后来便由王业继承;他就是王弼的父亲。王弼家除了继承这些丰富的藏书外,也承袭了易学的家学传统。王粲的祖父王畅, 是易学名家,也是刘表的老师,所以清人焦循认为:“弼之学盖渊源于刘〔表〕,而实根本于〔王〕畅。”

  王弼天才早慧,享年才二十四岁,就注解了《周易》及《老子》这两部思想名著,后来都成为魏晋玄学的经典之作。这样重要的思想家,何劭的王弼传比较详细地纪录了王弼的生平、性情、交游,以及他跟当时名士清谈的言论,纪录了王弼这个天才思想家与裴徽、何晏、刘陶、锺会、荀融等清谈名流交光互影的片段。

  曹魏正始(240-249)年间,何晏、王弼阐发《老子》、《庄子》和《周易》的思想,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因《老子》等三部书后来被称为“三玄”,故这个流派遂被称为玄学。何、王以探究宇宙本源为主要课题,从《老子》的“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出发,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晋书.王戎传从弟衍附传》)意思是说,“无”是超越物质性的世界本源,它不仅创造万事万物,而且是人生的根本。贤者能因之成就高尚的道德,不肖者能因之明哲保身。同时,他们走上综合儒道的道路,宣称名教出于自然(“自然”即“无”),尊卑名分是自然的必然结果。他们一方面著书立说,另一方面举行论辩来阐释玄理。后一种方式即所谓“清谈”。清谈一般分主客双方,谈主阐述自己的见解,谈客提出质疑,经过数番诘辩。这是玄学发展的特殊方式。由于何、王出身高贵,身居显职,而言及玄远、神采飘逸,博得官僚士族的赞誉和竞起仿效。玄学之盛还在于魏晋之际曹氏、司马氏之争愈演愈烈,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为了避祸,名士们谈玄以逃避现实,阮籍“言及玄远,而未曾评论时事、臧否人物”(《晋书.阮籍传》);嵇康虽稳居林下,拒不仕晋,但平时“无喜愠之色”(晋书《嵇康传》),十分谨慎。他们在生活上则放荡不羁,颓废没落,及时行乐。玄学对于打破儒家思想的禁锢有一定作用,玄学的思辩形式也刺激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王叔和,名熙,晋朝高平(今山东邹城市郭里一带)人。他学识渊博,为人诚实,性格沉静。他潜心研究医学,洞识养身之道,精于切脉诊病,并做到了当时的太医令(太医令相当于今天的最高级医院的院长)。他平生雅好著述,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主要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了《伤寒论》,一是著述了《脉经》。

  在王叔和生活的时期,因为经过连年的战争,许多书简都散落佚失或残缺不全了,即使是几十年前才完成的《伤寒杂病论》也遭到同样的命运。作为太医令的王叔和深知这部医学医著的伟大价值,便广泛搜集仲景旧论,到各地寻找该书的原本。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终于成功地得到了全本《伤寒杂病论》。他加以整理和修复,并将其论述伤寒部分定名为《伤寒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伤寒论》。经过王叔和的整理,才使得《伤寒杂病论》能够流传至今,功大莫过于此。

  第二大贡献,就是王叔和著成了《脉经》,这是继《难经》之后的第一部脉学专著。在此书中,王叔和将古时的三部九候诊脉法归纳整理又大胆创新,改作了“独取寸口”的寸口脉诊断法。他将脉象分为24种,并与“平脉”(正常人的脉象)做了比较和区别,对于每种脉在医生手指下的特点,代表病证等等,都描述得十分贴切,语言生动准确,非常实用。这一脉诊方法的重大改革至今仍然沿用,几千年来,屡试不爽,实实在在地是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这一重大贡献是大胆识与大学问的结晶。

  王叔和整理千古奇书《伤寒论》,著述传世佳作《脉经》,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可谓丰功伟绩。在对中医学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先要遵古、博古、习古以继承前学,才能知新、用新、创新以发扬医理,这才是学习中医学,宏扬中医事业的正道。

  仲长统,东汉末年哲学家、政论家。他放意林泉,流连山水,仲长统从小聪颖好学,博览群书,长于文辞。少年时敏思好学,博览群书。20余岁时,便游学青、徐、并、冀州之间。仲长统才华过人,但性卓异、豪爽,洒脱不拘,敢直言,不矜小节,时人称为狂生。凡州郡召他为官,都称疾不就。汉献帝时拜为尚书郎。

  仲长统立著《昌言》,认为“天”即自然,它没意志和目的。“天”的运行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要顺“天时”,如适时播种,辛勤管理,及时收获,就有好收成。收多少不在于“天命”,而是在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政权得失上,仲长统批判了“神的旨意”。他认为创业者夺天下,建立霸业是由“人事”所致。同样,王朝由盛而衰,毁业,也是由“人事”所为。从根本上否定了宗教“天命”决定社会兴衰的说教,从而否定了宗教神学的统治地位。这在两汉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卓见”。

  他写的《乐志论》,对中国古代的雅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派生出中国独有的文化财富——山水诗、山水画……,仲长统告诉我们,诗意的人生应该是这样一种生活:家有良田广宅,不愁吃穿;闲暇之时,嬉戏于山水之间,或钓游鱼,或弋飞鸟;朋友到访,喝酒以论道,烹茶而操琴……,《乐志论》启发了陶渊明,《桃花源记》是《乐志论》的下篇和余音……”(邵泽水《仲长统与陶渊明》)

  凫山盛产碳酸岩类的青石,东汉以来,由于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厚葬之风盛行,加之冶铁的发展,一些能工巧匠用铁刀在青石上,雕凿刻绘,形成深沉雄健、活泼奔放的绣像---汉画像石。凫山周围出土画像石的地点有38处之多,这些画像石最早出现在大约西汉文、景时期。稍晚也都在武帝前期以前。其分布以凫山为中心,东达峄山,北至邹城市郊,南与微山县两城镇、滕州滨湖镇连成一片。

  约从武帝后期至西汉末,是凫山一带画像石的初步发展期; 到了东汉早期,本区画像石有较大的发展,其数量约占出土总量的四分之一;东汉中、晚期是汉画像石的鼎盛期,出土的汉画像石约占两汉总数的一半还要多。东汉末年,画像石急剧衰落下去。邹城市郭里镇独山村出土的西晋刘宝墓门楣上虽然也有画像,其简单的内容和拙劣的刻法,显然已是汉代画像石艺术的孑迹了。

  画像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汉代社会特定的经济、政治背景下的产物,凫山周围的画像石发现地,皆是汉代县廷或侯国所在地与近郊区,是当时本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如,凫山山下西汉时有橐(邹城市郭里镇)、驺(峄山前)、南平阳(今邹城市)三县,东汉橐县改为高平国,驺、南平阳二县不变。

  在凫山一带,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家喻户晓。1995年4月,济宁微山的文物部门在微山县马坡乡发现了梁祝墓,经过挖掘,出土一块墓碑,上有一篇全文800多字的“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经过考证,这一墓碑自明代正德11年,重修当地梁祝墓、祠时所立,是目前全国对梁祝身世故世,记录最翔实的一块墓碑,碑文记载祝英台是济宁九曲村人,梁山伯应在济宁马坡附近居住,同时两人还一起在峄山上读书求学,至今在峄山的西南刻有“梁祝读书洞”字样。梁祝传说在开始是靠民间讲故事的形式传播,民间曲艺出现后,梁祝传说主要是通过演唱传承,山东琴书就是梁祝传说的主要形式。梁祝传说在凫山一带流传久远,已扎根民间,对其周围的婚姻风俗都产生了影响,当地至今梁、祝、马三家有不通婚的风俗。

  凫山文化博大厚重,源远流长,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承载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荣耀,谱写了中华文明最集中、最重要、最耀眼的华彩乐章。华夏人种在这里起源,华夏民族在这里孕育,华夏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华夏文明在这里发起。中华先民在这里定居安邦、垦荒播种、驯化家畜、烧制陶器、建都筑城、造文字、修历法、冶铜铁,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凫山文化概念的提出是笔者对凫山文化在一定高度的概括与总结,是对由凫山及其及其邻近地区所产生的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综合。凫山文化是根文化、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孵化器,加强对凫山文化的研究,将对我们更好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刘真灵 冯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